“急诊患儿,高热惊厥,立即抢救,快!”
“迅速建立静脉通道、心电监护、止惊对症……”
“曾医生!27床的患儿又发烧了,家属很着急!”
“好!先帮忙安抚住家属的情绪,我随后就到!”
…………夜半,乐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部依然灯火通明。
自2018年11月以来,流感肆虐,就诊患儿持续增加,门诊病房“频频告急”,连续的加班、长时间的熬夜和无时无刻的压力,成为了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医务人员的“家常便饭”。
压力:每一个病患儿都让我揪心
“今年的流感持续时间长、症状重,主要表现为高烧、咳嗽、全身酸痛。为应对此次流感,医院积极协调,加强了医护团队力量,开设了夜间门诊,但仍无法满足患儿就诊和住院需求。”在忙碌间隙中赶写病程记录的曾杰停下了手中的笔说道。作为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的一名医生,从深夜一直忙碌到晨曦微露,趴在办公桌上睡了一个多小时,就不得不打起精神来继续完善病历记录,以便接班医生能够准确、及时地了解到病区的情况。
自从流感爆发后,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部原本只有30张床位,便一下收治了近80名患儿。两个多月来,不断有孩子痊愈出院,但不断又有新的患儿入院。让曾杰和她的同事们长时间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。
“如果说不累,那是假话,但每天一忙起来就感觉不到累了,只有走进家门的那一刻,才感觉自己真的是“累瘫”了,一句完整的话都不想说了。”曾杰说,作为儿科医生,这两个月来面对大量患儿,面对拥挤的病房过道,听着孩子的哭声,看着父母期待的眼神,是件特别揪心的事儿,恨不得能生出“三头六臂”,如果不从事医生这个职业,可能很难理解这种感受。
“知道吗?我每天上班最开心的事,就是看到孩子痊愈出院了,那一刻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。”曾杰揉了揉因熬夜而干涩发红的眼睛,便又埋头继续工作了。
责任:我们与孩子父母感同身受
“乖,真勇敢!不疼,不疼,马上就好。”在病房内,儿科护士曾玉娇正在为母亲怀里的患儿进行静脉注射,从事护士工作10年有余的她,每一个动作都格外细致、轻柔,她握着的稚嫩小手仿佛是件极为珍贵的艺术品一般。
完成治疗后,曾玉娇带着宽慰的笑容,礼貌地向忧心忡忡的母亲点了点头,并认真嘱咐了输液注意事项后,才端起治疗盘走出了病房。
回到护士站已经是中午一点多了,曾玉娇摘下已经被汗水浸湿的口罩,洗了洗手匆忙走到护士站后面的小阳台上,端起已经凉透的盒饭,蹲在地上扒了几口。她身边的同事们也和她一样,或蹲、或站、或坐在地上……吃着已经没有了热气的饭菜。
“没凳子了,这段时间我们都这么吃饭的,办公室的凳子和走廊里的椅子都被“征用”作为临时病床和陪床,让给患儿和家属了”。曾玉娇疲惫地笑了笑说,随着大量流感患儿的涌入,让原本“三班倒”的曾玉娇和同事们,除了每天必须的几个小时休息外,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这场“流感阻击战”当中。
“累,当然累,谁都不是铁打的。我也是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,当父母的心情我都能理解”,说着说着曾玉娇的眼眶有些红了,就在昨天,她的孩子生病出现不明原因的腹腔积液,而她却因工作不能离开岗位去陪陪生病孩子,为此,家人都不能理解。
“当时心里还是很难受的,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,能有一个好医生、一个好护士照顾好我的孩子。所以我能理解孩子生病时父母的心情,也许正是因为如此,我就更没有理由离开自己的岗位。”
“老师,16床该换药了”,曾玉娇放下手中才吃到一半的盒饭,抹抹眼角,调整了一下情绪,快步向病房奔去……
截止目前,全院医务人员仍奋战在抗击儿童流感的第一线。